財經頭條

微信公眾號:caijingdiyixian

  財經最新資訊!重磅新聞跟蹤報道,為您全方位提供財經資訊及全球金融市場行情,覆蓋股票、基金、期貨、股指期貨、外匯、債券、保險、銀行、黃金、理財等財經綜合信息。

  來源:第一財經資訊(ID:yicainews)

  綜合第一財經日報、秦朔朋友圈、投資界網站

  而就在上海房地產如火如荼之時,“唱空”上海房價的聲音也開始出現。

  眾所周知,一個城市的房價需要需求的支撐,如果城市中人口流入與聚集程度高,那么其房間往往較為堅挺。所以北上深廣等城市一直以來房價都能維系在高位。

  但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竟然同比出現負增長,令市場嘩然。這一數據也成為各方看空上海房價的核心因素。

  上海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總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這是本世紀以來,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為0.4%。其中,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同比下降1.5%。相比2014年996.42萬的外來常住人口,2015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減少近15萬。

  如果說僅從人口增長來看,仍缺乏足夠的依據(畢竟不僅是上海,近5年北上廣深的人口流入都明顯減緩,或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關)。

  那么還有一類從經濟結構分析上海優勢不再的文章,則更容易讓人產生擔憂情緒。此前,網上廣為流傳一篇名為《魏達志:上海不是深圳的對手,浦東也干不過前海!》的文章,此文作者系廣東省政府參事、深圳大學教授魏達志。

  文章稱:從長遠看,上海不是深圳的對手,這是由上海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上海的央企、地方國企、外資企業、民企比重為 1:1:1:1,而深圳90%都是民企和個體。創新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2015年,深圳GDP1.75萬億,香港1.79萬億,廣州1.8萬億,新加坡1.83萬億,北京2.29萬億,上海2.49萬億。魏達志說,按這個基數,上海慢下來,深圳快起來,深圳趕上上海的時間大約是8-10年。再過10年,深圳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且是香港的一倍。

  

  確實,在這個被資本和科技所主宰的社會,一個城市要有絕對的話語權,必須在兩大產業上有突破,即金融和高科技產業,或至少在某一個產業傲視群雄。

  正是因為在這兩大產業上都不占優,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廣州一線城市的地位近幾年也受到了不小挑戰。

  而深圳的產業轉型升級堪稱典范,涌現了一批高新技術和好幾家明星企業。目前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未來型產業的布局在經濟發展中已經體現出了強大作用。

  反映在人口增量上,深圳近五年的人口數據增量分別是10.95萬、8萬、8.15萬、15萬、60萬。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股市和樓市熱之下,深圳的人口增加了60萬之多。

  對此觀點,前《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隨即發表了一篇名為《當深圳敲門,對上海是陰影還是動力? 》的文章。文中寫到,作為在上海讀書和工作16年的新上海人,一邊讀,心理陰影一邊擴大。雖然不同意文中的一些觀點,但受其觸動做了點研究后,方感深圳沖擊波之強:

  1、深圳經濟總量20年后可以超過上海;2、深圳人均經濟指標早已超過上海,且上海難以追上;

  上海的面積是深圳的三倍多,人口是深圳的兩倍多。2015年深圳人均GDP是上海的1.5倍以上。上海到2020年的目標之一是人均GDP15萬元,深圳2015年已達到15.8萬元??紤]到深圳比上海增速快,從人均GDP來看,上海也許永遠趕不上深圳了。

  3、深圳的創新指標優于上海;4、深圳的產業競爭力和企業家精神強于上海。

  綜上,雖然上海在城市綜合管理、文教衛體等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總量上仍有一定優勢,但在決定經濟持續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企業素質、人口年輕化等方面,上海都已落后。換言之,上海的優勢更多是總量優勢和存量優勢,而深圳的優勢更多是結構優勢和增量優勢。

  文章中有一段講述上海歷史時,引用了前人們對上海的總結:上海能在不太長的時間里發展為現代大都市,關鍵在于三大要素,即自治、法治與安全。長期的自治與法治,培育了上海人的契約精神,養成了上海人遵紀守法的習慣。

  也是在這樣的商業文明和產業基礎上,才有了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在經濟中的舉足輕重。曾經的“上海造”是質量的象征,上海是眾多發明創造的策源地。1980年,上海一地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12%,這樣的比重絕對后無來者。

  雖然作者講到這里便點到為止,并未引申開來,但作為上海人都很清楚,現在叫的響的上海本土企業、品牌已經越來越少了。

  之前網上熱傳的英雄鋼筆資產抵不過上海一套房,其實這個英雄鋼筆也是當上海老牌制造業的代表之一。

  1992年和1993年,“英雄”先后在a股和b股市場上市,成為上海最早一批上市企業。1996年英雄集團的半年財報顯示:總資產超過7億元,凈資產3.72億元。但如今它從3000多人的大廠到最后不足150人,凈資產減少到200多萬元,抵不上上海一套房子。

  舊產能在淘汰、轉移,新產能卻還未能挑起大梁,上海也在經歷著結構轉型之痛。

  市政府錢袋子鼓 制造業總體下滑

  從數據上來看,上海2016上半年經濟可謂喜憂參半。2016年上半年,上海完成生產總值1.2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7%。這一增速與全國保持一致,但是增速同比回落了0.3個百分點。

  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湯匯浩對第一財經表示,因為國際經濟形勢總體復雜,需求疲弱,國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上海的工業結構也處于轉型陣痛期,因此上半年整體工業生產形勢比較嚴峻。

  上半年上海全市第二產業增加值3743.94億元,下降3.3%。與之相對應,則是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繼續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0.8%,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

  但這也就意味著,上海要實現此前規劃的“2020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的目標,壓力有所加大。

  另外分行業看,上海的六大重點行業里,除了體量相對較小的生物醫藥制造業實現了增長(1.2%),其余五大重點行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下降10.3%,汽車制造業下降3.3%,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下降0.6%,精品鋼材制造業下降7.9%,成套設備制造業下降2.6%。這六大重點產業的增速下滑,給上海制造業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而另一面,由于金融、地產使財政收入持續上漲,市政府錢袋子特別鼓。今年上半年,上海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19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6%,遠高于全國的7.1%的增幅。

  其中,金融、租賃和商務服務、房地產等行業對財政收入增長貢獻較大。其中金融業增加值2402.22億元,增長17.1%;房地產業增加值821.31億元,增長6.9%。

  但明眼人都知道,土地財政不是長久之計,仍需要點燃新的經濟引擎來解決房地產綁架經濟的問題,這就要考驗政府如何把錢用在刀口上。

  秦朔在《當深圳敲門,對上海是陰影還是動力? 》中較為委婉的指出,上海目前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因為:

上海有一個強勢政府,有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理系統。上??偰馨阎醒虢晦k的事情辦得最穩妥,上海是中國城市中最佳的受托人。但是,一利必有一弊,上海卓有成效的網格管理和精致的海派文化的熏陶,在篩掉雜質的同時,也終結了很多活力與可能性。

  在上海,你很少看到就某一個問題,激發整個城市各種經濟成分的熱忱,頭腦風暴,群策群力。上海習慣的方法是,高素質官員組織調研,找出具體目標和方向,讓大家執行。

  那么比來比去,究竟有沒有一個結論呢?

  《當》一文章最后指出:今天,商業可能興起于茫茫神州的很多地方,可能興盛于具備制度與文化優勢的一部分地方,但是,如果要找一個興盛之后的放心之所,上海還是最佳選擇吧。歷史積淀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不會像經濟指標那樣易于被超越的。

  上海不是深圳,很多方面也做不了深圳,但上海可以借鑒深圳在一個更為充分的競爭環境中,那股敢想敢干、不怕失敗的精氣神,以及絕不小富即安、勇攀創新高峰的狠勁與自信。

  同樣,深圳學上海,也不是簡單去制定500強落戶的獎勵政策,而是要在綜合發展、協調發展、提升全面素質方面,更用心,更精進,補短板。

  在中國,當下最需要的,是用一種更好的精神狀態,做更好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競爭能激發動力,但合作更能創造價值。中國經濟未來,既需要有深圳這樣的最佳創新者、無畏的開拓者,也需要上海這樣的最可信賴的受托人和管理者。這是21世紀中國能力的最佳組合。若國運如此,天下誰懼!

  

  我為什么舍棄北上廣,選擇在深圳創業?因為土!

  最近經常有人問我:“你為什么跑到深圳創業?”

  的確,作為一個在魔都和帝都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都工作過的人,我為什么舍棄北上廣,偏偏要跑到深圳創業呢?

  是啊,為什么呢?

  首先排除可能性最低的選項,說說我為什么不在廣州創業吧。

  雖然北上廣多年穩居中國城市GDP排名前三(根據2016年一季度數據,上海第一,北京第二,廣州第三),但去過廣州和深圳的人基本都覺得:雖然都是廣東城市,但廣州和深圳比起來實在顯得有些老態龍鐘了。

  盡管我在廣州的朋友經常跟我炫耀廣州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價)和深圳比有多么實惠、廣州的生活節奏有多么悠閑、廣州的高等院校有多么扎堆等等廣州的優點,但我必須指出的是廣州的發展和創新早已出現疲態。

  據預測,廣州的GDP在2017年就會被深圳超越,而這些廣州所謂的“優點”(除了高等院校扎堆以外)很多時候也變成了廣州發展遲緩、缺乏創新的外部表現:你見過哪個發展迅速且創業氣息濃厚的城市房價一直比較穩定且生活節奏悠閑的?我有個曾經在廣州創業朋友甚至說,中國的一線城市應該是“北上深”,因為他覺得廣州和深圳比起來早已沒有了一線城市該有的現代感和快節奏。

  再來說說我為什么不在上海創業吧:

  本地文化強勢,非常排斥外地人。大概因為上海是中國最早開始現代化的城市并且常年穩居中國城市GDP榜首,所以上海本地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這導致上海的本地文化非常強勢?;舅腥ミ^上海的外地人都有被上海人歧視過的經歷,這也是為什么上海人在非上海人中很不受歡迎。我很多在上海打工或創業的外地朋友都跟我抱怨過上海人在公司很喜歡抱團并且經常通過說上海話來將外地人排除在他們的對話之外。

  最可怕的是,這種強勢的本地文化已經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外地人一旦扎根上海,很快也會沾染上本地人喜歡歧視外地人的習氣,已然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外地人”,這就是上海獨特的“作(zu )”文化。所以我經常會和我在上海的一些外地朋友開玩笑說:上海別呆多,呆多必變作。這顯然不是一種可以兼容并蓄、鼓勵外地人來上海掘金的氛圍。

  巨頭扎堆,給中小企業留下的空間很小,創業氛圍差。上海作為中國內地最現代化也最西化的城市,盤踞著眾多世界500強、大型國企和上市公司。這樣的環境讓創業公司可供發展的空間被壓縮了很多:上海政府服務這些大企業都服務不過來,對于創業者的政府服務就不那么上心了;上海高等學府的畢業生都會首選去外企、國企或者大型上市公司工作,這讓創業公司招人非常困難;由于上海大部分人以在大公司有一份穩定且高薪的工作為榮,這也導致上海對創業人群的態度比較漠然,整個城市的創業氛圍也相對淡薄。我很多時候甚至感到,在北上深三大城市中,上海的創業氛圍是最差的。

  “魔都”的物質誘惑太多,讓人無法專心創業。很多人說上海被稱之為“魔都”是因為這個城市有魔力讓你沉迷于她的物欲橫流和紙醉金迷中不可自拔。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每次去上海都會進入一種“買買買+吃喝玩樂”的狀態,因為上海的確有很多讓人可以買買買和吃喝玩樂的地方:這里有可以一覽國際大牌的南京路、淮海路,還有可以找到不少時尚買手店的小街小巷;這里有可以吃到米其林頂級餐廳的CBD地區,還有可以找到美味小吃的上海弄堂;這里有可以和幾個好友找個靜吧喝點小酒的永康路、淡水路,也有可以給富二代們揮金如土的外灘夜店……總之,在上海這座“魔都”,工作就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物質生活,所以這里的年輕人不僅追求高薪,還很討厭加班,這種狀態當然是創業的大忌。

  說完了廣州和上海,該輪到北京了。其實最多人不能理解的不是我為什么去深圳創業,而是我為什么放棄北京那么好的創業環境去深圳創業。

  誠然,北京是中國互聯網氛圍最濃、創業氛圍最好的城市,我在北京互聯網圈工作的大半年深有體會。甚至在我離開北京去深圳之后,每次回北京出差我都會感慨北京的互聯網和創業氛圍真好、資源真密集!不過,這些都沒有阻擋我離開北京的步伐,原因如下:

  創投圈太浮躁,大忽悠太多。北京有中國最好的創業氛圍的原因是北京有中國最多的創業者和創業配套資源,每天你都能聽到“XX公司又拿了XX頂級基金XX萬融資,估值XX億”這樣的新聞,這當然是件好事。但你也會發現你在北京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和一些所謂的“牛人”聊一些所謂的“星辰大海、詩和遠方”,聊完之后你會感覺自己渾身打滿了雞血想要大干一番!然而,當你回到自己五環以外的蝸居住所之時,才猛然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恭喜你,你又被北漂創業的夢想成功忽悠了!正是因為我在北京的這大半年親眼見證了很多這樣的浮躁,而我又知道自己是一個很容易浮躁的人,所以我決定離開北京,遠離容易讓自己浮躁的環境。

  環境差、生活粗糙、租房成本高。這大概是所有北漂一族最受不了的地方。作為一個在南方城市南京長大的江蘇人,北京對我來說環境實在太差了!塵土飛揚、氣候干燥……環境差就算了,生活也特別粗糙,飲食、出行方面都差強人意。我在北京遇到過的幾乎所有南方人都覺得北京餐館里的菜又油又咸又難吃。吃得粗糙也忍了,北京的交通才真的是變態至極呀!本身城市就這么大,馬路還這么堵,很多時候從中關村到國貿往返一趟大半天就沒了,嚴重影響辦事效率。但最最讓年輕人蛋疼的還是北京的租房成本,月薪沒有個一兩萬的你就只能天天體驗蝸居的感覺。但哪個不燒錢的創業公司能給員工動不動就開出一兩萬的薪水?這也讓在北京創業的成本變得高了不少。再說,如果每天都要操心吃住行方面的事情,如何有精力全身心創業呢?

  北京之所以被稱為“帝都”,是因為這里遍地都是“皇親國戚”呀!連個出租車司機都能跟你炫耀他認識中南海的誰誰誰,更別說創投圈有多少根正苗紅的娃了。之前有北京的創業者和我抱怨過,毫無背景的屌絲創業者想要獲得同等待遇,有時候必須用錢甚至股權來獲得良好的政府關系,否則在北京簡直沒得混。最可悲的是,外地屌絲哪怕在北京創業成功了,買得起房娶得起老婆了,最后還是發現自己沒辦法在北京落戶,只能指望自己的下一代有機會在北京上個戶口,以此圓了自己的北漂夢……

  最后來說說我為什么選擇在深圳創業吧。

  不過為了體現“欲揚先抑”的精神,在說深圳的好處之前我必須要說一說深圳的幾個槽點:

  名副其實的文化沙漠,比香港還要文化沙漠?!拔幕衬边@個詞之前一直被用來形容香港這個節奏超快、缺乏文化氛圍的大都市,但不得不承認香港誕生和培養了諸多在華語圈影響力巨大的作家、導演和音樂人。然而,與香港毗鄰的深圳就沒有這么多文化氛圍了。深圳的節奏已經慢慢趕上了香港,但深圳的文化生活卻依然相對滯后,你在深圳幾乎看不到什么文藝氣息濃厚的精品書店、小眾電影院、清唱酒吧和特色咖啡館,年輕人談論的更多是如何做生意賺錢而不是如何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所以在文化這點上,深圳遠遠落后于北京上海甚至香港。

  土!到處都能看到土得掉渣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土老板和土豪。雖然深圳的城市規劃和高樓大廈非常現代化,很多場所設施非常高大上,但這些都掩飾不了深圳骨子里那一股還未擺脫的土氣。深圳的有錢人大都是靠拆遷發家的土豪、靠改革開放下海大潮賺錢的土老板和靠一技之長實現屌絲逆襲的土鱉創業者,這些人在北京上海那些世代富裕的“貴族”眼中就是一群毫無教養的“暴發戶”:深圳暴發戶們喜歡豪車帶來的身份象征,卻不懂豪車背后傳承的貴族文化;他們喜歡買愛馬仕包包和皮帶,卻不懂得真正的貴族買的卻是愛馬仕的馬具和家居;他們以為渾身上下穿滿名牌就是財富的象征,卻不知貴族們往往更愿意去隱藏自己的貴族身份……這種北京上?!案缓馈睂ι钲凇巴梁馈钡谋梢曈行╊愃茪W洲貴族和知名大家族(Old Money,中文譯作“老錢”)對美國那些后來居上的富人(New Money,中文譯作“新錢”或“新貴”)從心底里發出的鄙視。

  的確,深圳骨子里的土短期之內是改不了的,因為發展太快帶來的財富必然缺乏根基和內涵,土得掉渣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就算逆襲成為有錢人也很難去掉他們身上與生俱來的土氣。三代才能造就一個貴族,深圳還差得太遠。

  深圳大概是矮挫窮男屌絲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線城市。矮、丑、禿頂、有體臭、沒品位、沒素質、講著一口蹩腳的普通話、吃飯吧唧嘴……我來到深圳后驚訝于自己怎么會遇到這么多毫無品味、氣質和教養可言的男人!雖說深圳也是一個十分現代的城市,但即使在CBD地區,你也經??梢钥吹胶芏嗳狈λ刭|、影響市容的男性:隨地吐痰、隨處抽煙、肆意插隊、肩頭落滿頭皮屑、渾身體臭卻不注意個人衛生、覺得熱就掀起衣服露出啤酒肚、手腳指甲很久沒剪已經發黃發黑都毫不在乎……每次遇到這樣的屌絲,我就會開始懷念北京上海那些工資不一定高但一定會注重體面的男性上班族們??磥砩钲诘哪腥藶榱速嶅X真是連體面都可以不要了……

  扒完了深圳的槽點,最后我們還是說說深圳的好處吧:

  不問出身,不看學歷,絕對“成王敗寇”的文化。剛才在槽點里我提到了深圳的“土”,但這也是深圳的優勢之一:只要你有本事實現屌絲逆襲變成人生贏家,沒有人會care你之前是干嘛的。在北京上海,人們會很看重你的家庭出身、你的學歷甚至你的外貌。但在深圳,你可以是個出身山村、其貌不揚的窮孩子,沒上過大學甚至連普通話都說不好,但這沒關系,只要你能在深圳做出一番事業,就沒有人會對你的過去指手畫腳。同理,即使你是個哈佛畢業的博士,可以在演講臺上談笑風生、指點江山,如果你做不出一番事業,深圳的人們也不會把你當回事兒。這就是深圳極其務實的“成王敗寇”文化,這種文化讓深圳成就了無數白手起家、屌絲逆襲的故事,也讓有夢想的人可以公平競爭,不用考慮自己的歷史包袱。

  從不排斥外地人,深圳是最不“廣東”的廣東城市。深圳的城市宣傳標語是“來了就是深圳人”,我覺得這句話非常貼切。在深圳,你可以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口音,而這些人幾乎都不說廣東話只說普通話,因為深圳就是一個靠外來移民發展起來的城市,而這些移民也保留著他們家鄉的生活習慣。這就是為什么在深圳你幾乎可以吃到中國的任何菜系,甚至在火鍋方面,你都會發現各種花樣繁多的選擇:海南椰子雞火鍋、潮汕牛肉火鍋、重慶老湯火鍋、四川麻辣火鍋、云南斑魚火鍋、北京銅爐火鍋、貴州酸湯火鍋等等,口味從完全不辣到變態辣都有。我相信,不管你是來自何方的創業者,在深圳都可以找到家鄉的味道。

  態度務實,不追求表面功夫,很純粹的資本主義。深圳是一個特別務實、生意氣息十分濃厚的城市,不管是在地鐵上、馬路上還是咖啡館里,你幾乎每天都能遇到各種各樣正在談合作、談生意、談“錢”的人。和北京的“談夢想談情懷”、上海的“談品味談情調”不同,深圳的商業文化有一種赤裸裸的資本主義精神:一切都用業績和金錢來衡量,容不下任何忽悠與裝逼。可能廣東人做生意就是特別實際、特別講究“悶聲發大財”,所以任何事情,先把錢賺到再說,其他都可以忽略。這可能就是為什么身處深圳的騰訊雖然身處BAT互聯網巨頭之列,卻很少像阿里和百度一樣時不時冒出一條刷屏的大新聞的原因。同樣很少發聲的還有每年創造千億人民幣營收的華為。不管騰訊還是華為,他們都代表了一種屬于深圳的商業精神:低調務實,用業績說話。所以,深圳是一個可以讓人沉下心來做事,放下浮躁認真創業的城市。

  自然環境好,城市規劃好,好吃的東西多。這點就是北京上海在環境和生活方面無法比擬的地方了。深圳的空氣比北京好太多,而綠化又比上海好太多,在飲食生活方面由于處在對食物異常挑剔的廣東省,所以從早飯到夜宵都有非常好吃又實惠的選擇。我承認北京的皇家園林非常霸氣、牛羊肉也很好吃,上海的十里洋場十分有腔調、外國菜也豐富得沒話說,但是在日常生活方面,我更喜歡深圳:這里有可以讓我一邊吹著海風一邊享受滿眼碧綠的紅樹林,也有15元一份讓我天天吃都吃不膩的牛丸粉和豬腳飯。創業如此辛苦,當然要保證每天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吃到好吃的食物啦!

  正如莎翁所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于北上廣深到底哪里最適合創業,一千個人也會有一千個不同的答案。

  前兩天我看到了一篇對比上海與深圳的文章,里面有段話我很喜歡:

  與大上海財富帝國的定位有所不同,深圳的目標更象是一個人本主義的創意王國:前者導向對既定財富的攀比,后者致力于未來財富的開發;前者青睞志酬意滿的成功者,后者寬容壯志未酬的失敗者;前者對后來者預設很高的門檻,后者鼓勵新來的創業者登堂入室;前者更象巴黎,只要你有足夠的錢,你就可以暢行無阻,享受紙醉金迷的愉悅,后者更象硅谷,只要你有真正好的創意,你也可以暢行無阻,體驗自我實現的快樂;前者是大腹便便的中年成功者形象,手持文明棍,雄視一切,后者是野心勃勃的青年創業者形象,胸中有韜略,叱咤風云……在資本和創意同等重要的發展中國家,深圳和上海的取舍各有利弊,很那說誰的定位更勝一籌。但是,在今天這個商業財富變動不居的時代,深圳價值觀正在成為上海價值觀最強有力的挑戰者。

  不管選擇在哪里創業,我相信每個創業者都有自己的理由: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來源:第一財經資訊(ID:yicainews)

  綜合第一財經日報、秦朔朋友圈、投資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