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面對當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經濟市場,中國經濟變革迫在眉睫,那么,中國經濟變革將走向何方?中國未來30年投資機會又在哪里?近期,麥肯錫全球發布的《中國的選投:抓住5萬億美元的生產力機遇》研究報告給出了答案,下面一起來看麥肯錫給出了哪些觀點。
首先,用一張圖概括如下:
觀點一: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主導增長模式正在失去動力
雖然過去30年里,投資拉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但風險正在不斷加劇。中國超過80%的經濟收益來自金融行業——這種經濟結構顯然是畸形的。 近期而言,經濟有硬著陸之虞,這將為銀行業帶來巨大的壓力。長期來看,現有的投資主導發展模式可能使GDP增速低于生產力主導模式,為中國走向成熟的發達經濟體之路蒙上陰影,并削弱居民提升其收入和生活質量的能力。
且中國維持現行的投資主導模式時間越久,解決這一模式帶來的問題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中國面臨的未來風險也就越大。
觀點二:
去年以來,資本生產力減弱,收益下降
去年的一系列數據都清楚地表明投資主導模式已經不可持續。2015年的名義GDP年均增速從2011年的19%下降至不到7%。非金融企業的負債從2007年占GDP的68% 翻番至2015年的136%。融資總量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長(見圖1)。地方政府的金融平臺——政府用于基礎建設和其他項目融資的半公有化實體的負債同樣也在增長。
隨著融資規模的擴張,固定資本產出效率不斷降低。與1990至2010年間相比,現在生產 一單位GDP所需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加了60%。全球需求下降、產能過剩以及無收益企業 的長期存續都拖累了中國經濟。如在鋼鐵和水泥行業,超過半數上市公司的收益低于其資本支出。
效率低下的企業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是因為它們總是能夠從正規銀行體系和影子銀行借到錢,而基于對就業崗位流失和對當地GDP可能造成的影響的擔憂,當地政府往往也并不愿意讓這些公司倒閉。這些公司的長期存在不僅僅拖累了平均收益,更會削弱健康公司的盈利能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
觀點三:
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導致經濟結構不平衡
現有的經濟模式已經導致了經濟結構不平衡。銀行在為投資提供資金和為公司提供資本的行為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并占據了中國超過80%的金融資產。然而,中國超過 80%的經濟利潤仍來自金融行業,這一方法已將資本成本計算在內。國有企業獲得的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量的50%以上。
觀點四:
是否有明確跡象表明中國可能面臨硬著陸?
在資產部分,銀行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公司借貸人在正規領域和影子銀行中的大規模違約。
預計在2015年約有7%的現有銀行貸款可被歸為不良類,而官方估計該數據為1.7%?;诜治?,我們認為銀行在影子銀行業務中的投入可能為約1.6萬億元人民幣。這將使中國銀行體系的整體壞賬達到 3.9萬億元人民幣。
此外,銀行也可能面臨著負債和銀行資本帶來的挑戰。
而對此,中國有能力出資拯救銀行業,但拖延行動將會使其代價更為高昂:如果中國繼續延續現有的發展模式,每年處理壞賬的花費都將增加2萬億至3萬億元人民幣。
觀點五:到2030年,生產力主導模式能帶來超過5萬億美元的GDP和家庭收入增長
目前,中國各行業的生產力僅為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15%至30%。產能過剩的行業急需重組,而投資也需要轉向生產力更高的行業。這一新模式要求投資更多集中到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的技能領域,需要企業攜手努力向價值鏈上游遷移,并將生產力提升至發達經濟體水平。
如果成功轉向生產力主導的增長模式,到2030年,中國的GDP將比延續現有的投資主導模式增加5.6萬億美元。高生產力的企業將創造出新的可持續就業機會。我們估計到2030年家庭總收入相比延續現行模式將增加5.1萬億美元。在發達經濟體中,消費的作用舉足輕重,能夠創造各種形式的就業機會。中國如果想要繼續向這一狀態靠攏,提升國民收入就顯得至關重要。
生產力主導模式不僅能推動長期增長,還能有效減少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它將改變中國經濟結構。隨著經濟的現代化,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將進一步提升(見圖3)。
觀點六:
生產力主導模式將改變行業和就業結構
生產力驅動增長模式還將加速中國經濟結構的重組。為了更好理解怎樣使不同行業蓬勃發展、實現生產力提升,我們根據中國主要產業的共性,比如勞動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將其分為六大類別(見圖4)。當中國轉向以生產力為主導的模式,政策制定者、商業領袖及投資者能夠運用這一方法決定資金的最佳投資方向。
觀點七:
五大機遇詳解生產力驅動增長模式可行性
有五大機遇能夠幫助中國實現轉型并盡可能平穩地向生產力驅動增長模式和成熟發達經濟體轉型:
1、更好地服務于中產和富裕階層消費者可釋放超過6萬億美元(約合39萬億元人民幣);
2、利用數字化推進新的經營模式;
3、通過創新及沿價值鏈上移,尤其是研發密集型產業,當前中國企業的收益僅為全球領先業者的三分之一;
4、推進運營轉型,如精益生產和提高能源效率等方式,可提升15%至30%的生產力;
5、“走出去”提高競爭 力,可提升10%至15%的生產力。 ?
這些機遇根據產業類型不同而變化,但總體而言,到2030年,這些機遇每年將幫助六大類型的產業提升1%至8% 的生產力(見圖5)。
觀點八:
系統性改革實現轉型
引領一個有著14億人口、11萬億美元GDP的經濟體轉型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政府可著力于六大重點領域的系統性改革來提升經濟轉型的成功率。
1、鼓勵更多行業的競爭。
2、提升資本市場的效率。
3、有序推進企業重組。
4、加強人才投資,鼓勵勞動人口的自由流動。
5、擴大需求總量。
6、提高公共部門效率。
而對企業的四條建議:
1、通過自下而上的方法理解市場。
2、大膽調整經營模式。
3、為中國帶來的全球競爭加劇做好準備。
4、提高決策速度和靈活性。
瀚亞資本觀點
雖然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經濟變革將由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轉換成生產力主導型增長模式,但由于當前國內外市場風起云涌,一切盡在變化中,中國經濟變革究竟會走向何方,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章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通過微信公眾號與我們聯系刪除。
評論列表